不銹鋼換熱器管生成環形裂紋主要和應力、腐蝕介質、材料敏感性以及結構缺陷有關。
一、應力腐蝕開裂(SCC)
1.必要條件組合
?拉應力?:焊接殘余應力(占主導)或操作壓力、熱應力疊加;
?腐蝕介質?:氯離子(Cl?)濃度>25mg/L時顯著加速裂紋擴展(冷卻水中常見);
?材料敏感?:奧氏體不銹鋼(如304/0Cr18Ni9)在含Cl?環境中易敏化。
2.裂紋特征
環形走向:沿管壁周向擴展,因環向應力集中所致。
微觀形貌:裂紋細長、尖端銳利,呈樹枝狀穿晶擴展(解理斷口)。
二、協同破壞因素
1.熱疲勞與溫度波動
管程/殼程介質溫差>50℃時,頻繁啟停導致交變熱應力,引發熱疲勞裂紋;
高溫(>60℃)加劇Cl?腐蝕活性,800℃以上則出現晶界弱化。
2.制造與結構缺陷?
?焊接瑕疵?:未融合、咬邊等缺陷形成初始裂紋源;
?殘余應力?:焊后未消應力熱處理,局部應力超材料屈服強度;
?設計問題?:管板與殼體剛性連接,無膨脹節補償熱膨脹差。
3. ?流體與操作影響?
高速流體沖刷導致管壁減薄,加速腐蝕坑轉化為裂紋?;
停機冷卻階段殘余應力+收縮應力疊加,誘發瞬時開裂。
環形裂紋本質是應力+腐蝕的協同破壞。拉應力(焊接/操作)提供驅動力;Cl?等介質破壞鈍化膜,引發點蝕;裂紋從蝕坑處沿最大應力方向(通常環向)穿晶擴展,最終形成周向斷裂。